關于中華文明及其傳續的初步探討
日期:2022-06-17 15:20 源自:首行先生 作者:楊海鷹
問:關于中華文明,請您分享下觀點。
答:關于文明,首先需要清楚的就是中華文明涵蓋哪些內容?也就是我們要回答“文明的定義”,文明是什么?包括哪些?文字、歷法、青銅冶煉技術(文明的一個標志)、生命觀、文化、統治模式?我們來試著探討一下,怎么界定這些個問題。
按照這個思路來講,我們看到中華文明下的統治模式從三皇五帝然后一直往下,在秦以前是一個制度,相當于是天子諸侯。天子什么概念呢?就是替上天來管理百姓的人。
在這樣的一個制度里頭,天是什么?神是什么?我們是存而不論的,“敬鬼神而遠之”我們認為有這個東西,但是到底這個東西怎么回事,我們不管。只是需要的時候我們請他來保佑我們,有一個祈請的方式,請他消災等。這是我們黙認的生命觀或世界觀前提下的選擇。負責天子和上蒼之間的聯系的是巫。是這么一個概念。
到了春秋時,作為文明的重要內容-文化,變得日益繁榮,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學說,它們都有自己對天、神與生命的認識及相應的生命觀、世界觀,并由此構建起了關于家、國、天下的社會管理體制的說法。這里頭就有一個“易”,是圣人造出來讓我們普通人能夠跟神發生關系的一個工具。還有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等等。
對儒家的認識,我是把它歸結到《大學》里一個表達,叫“誠意正心”。誠意之前,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格物,我的解釋為“定”,就是把你的心定在那,你就可以跟神感交、跟天命感交,或者和你自己的“道”感交。儒家的修身,是以這個作為一個基本的方便,要做的訓練就是讓自己盡量的處于格物的狀態。通過格物,然后知道“知”是怎么回事,是怎么產生的,叫感交,然后再來用它。所謂誠意正心,實際上就是通過誠意把它牽連出來的一種方式了。誠意、正心,然后修身。就是這樣把感交的那個東西一點一點帶出來。這應該是儒家修行體系。我是這么去認識的,但是他們有沒有這么去做,就不知道了。
儒家到了朱熹變成理學,他把佛家的東西放里面了,但又沒搞清楚。好像南老先生是不認可他們的東西的。什么地方沒搞清?是沒有搞清楚最后的那個東西,還是說是對儒家的東西也沒搞清楚?這點就留給大家去探討了。
王陽明,把佛家“心”的概念引入“心學”。對終極的認識,四句偈“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南老認為他也沒搞定。
我們再看道家的東西。我是把它歸到《道德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從四個層面對“道”去認識。最后有一句話叫“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這是關于道的用。
講“道”大概就是這兩個方面,從用上來講,他能知一切,是因為“道”是有這個功能的。然后從認識上來講,就是一重重深入最后到“信”。這個“信”是什么呢?也是不清晰的。道家的體系里,也沒有討論終極的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在唐密的表達就直接一點,所有顯教的東西,它認為是化身佛說的法,對根本的東西,它是遮情不說的,但是在密里頭,它是直接要說這個根本的東西。在唐密里頭,假如說那個說的是對的,他們是這么表達的。但唐密其實只有100多年吧,那是唐的時候。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早早的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說的更多的,就是敬祖宗。祖宗就跟傳承有關系,因為離你們家近,有血緣關系,總是對家里的后人更容易會關照。所以我們敬祖宗,只是我們生命觀、世界觀在世俗生活中的樸素應用。我們對形而上的事情,實際上是沒有探究清楚,或根本沒探究的習慣。儒家更關心“未知生,焉知死”,我們中華文明的特點,關注的都是活著的時候。
所以我們的文明,就是佛家進來,對儒家來說是一次沖擊,相當于是外面的一個思維方式帶到我們文明中,跟我們儒家的東西結合了以后,就產生了所謂大乘的概念。大乘就是佛家的東西和儒家的東西結合的產物。因為儒家才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禪宗就是結合的產物。
我們對終極問題的認識有兩種方式。一個是我從這頭去看過去。這是一個表達、一個描述。我們現在就像從凡夫往圣人那個修行過程走,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那它那個(指唐密)講,叫法身佛說法。法身佛說法說什么?他說他自己的體驗,他自己的證量。法身佛就在這,他說的就是這個東西,那角度是不一樣的。你相當于是下維往上維看,他就是在本位本地,在本地對當下的一個描述。
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從凡夫往圣人修這么一路。我們現在這么修過去的,那就只能按照我前面講科學的辦法。“凡所有相,皆屬虛妄”,我今天看到的所有相去掉,一點一點扒拉扒拉,扒拉到頭。這就是我們的一個修法。
但是如果你站在本位來講,他告訴你,“眾生就是佛”。因為你們每一個都有佛性,都是自性的一個顯現或者是法性的一個顯現。他站在本位是這么說的。如果你認可他這個表達的話,那你的修行就變成了在你身上如何去認佛性這件事了,那修法就不一樣了。你只要在你身上找到那個佛性的話,然后你那個佛性顯現出來,就好了。你在外面不知道修到什么時候,所以顯教叫“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東西,他可以即身成佛。差別是這樣的。
問:文明包含很多,我關心中國人獨特的生命觀,生命意義和價值本身的理解和道理邏輯是什么?
答:這個又回到我們講的,文明還有什么內容嘛?你剛才討論的實際上就只是其中一個生命觀。我們講中華文明實際上很關注活著的時候,對死了以后的事情其實不是特別關注。西方人認為,死了可以上天堂,就會不在乎死亡這個東西。
我們的文明到了五四,已經切斷了。這幾十年開始又試圖重新再接續上,重新認識。我們那時候認為我們自己不行,把它切掉了,然后到西方去找。我們今天再來看也不對,所以又提出了,我們要有文化自信。
那所有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對天的認識,其實最后就是一個生命觀。然后開始構建出來,先是一個小家庭,變成一個大家庭,然后變成一個國家,就是這么一點點演化。我們的價值觀是群體的概念,認為群體活下來比個人更重要。所以落點落在群體上,不是落在個人身上。這與西方的人權概念,整個取向都會不同。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實際上就跟我們的農耕文明有關系,并由此產生了皇族與士紳結合的統治模式,以及我們對王朝更替的認知邏輯等等,……
問:我感覺只是斷了表層的文明,深層內在的一直在延續。
答:延續的是指文明的哪一塊?這就是我上來,先講文明的定義。你說到底哪一塊延續了?你把它展開,然后你就知道為什么說就斷了,為什么又說是延續的?我們的農歷、風俗習慣,其實都是文明的一個表達。你要去探究,后面都會有東西的。
問:老師,那三大文明是怎么消失的,你怎么看?
答:你去研究,這個一般是因為戰爭。戰爭就是整個滅族了。咱們的族沒有被滅掉過,就是被打敗了后,入侵者又被你同化了。其實我覺得那個風俗是最重要的。
因為所有的統治,基本上都沒有到鄉村。而我們的鄉村是士紳自治。這是中華文明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改朝換代一般不會涉及到鄉村這一級的統治。但是我們當年連鄉村都給你滅了,但是沒有把那些巫們、特異功能的人徹底滅完了,人還在。只是把文字、造出來的東西給滅掉了。
……
總結:
中華文明對形而上問題的探討止于天、神、祖宗等實用概念,即使在儒、釋、道的體系中,究竟意義上的探討也僅屬于小眾,在世俗生活層面更強調這些概念對現實人生的價值;
農耕文明的特點使我們更關注群體的利益,強調集權化管理;
以中華文明的生命觀與世界觀為基礎構建起來的、以替天行道的皇族和士紳結合的、家天下式的集權統治模式,在二千多年的王朝統治與變更歷史中,體現了它的相對穩定性和文明的延續性,并潛移默化地溶入了華人的文化基因和風俗習慣;
如果以民族英雄和先烈作為天或神的代表,以執政黨替換皇族,則中國的現有統治模式與歷史上家天下的統治模式是有進步意義上的復制,暗合了中華文明的某些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