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還是逃避?
日期:2022-03-14 16:14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01
一個人的心力決定了所能承擔事情的大小(專業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和生命的品質,包括幸福感和自由度。
心力主要體現為承受力、面對復雜局面通達本質的能力(看到實相的能力)以及與之相伴的抗干擾能力。
每個人的心里存儲著從小到大所有經歷中“在意”留下的痕跡以及生命形成那一刻神識里面本身就帶有的種子。無論叫做種子還是信息,會形成一重重的能障,呈現出一個人本然的反應模式。就像是一層層有色眼鏡,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眼鏡能夠看到和讀取的世界,并非全然無漏的實相。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反應模式未經覺察,遇到外境的時候,他/她的認識、行為和感受都是不同程度的本能反應。
從外面看過去,人與人之間存在性格特質、天性偏好、原則追求、價值觀等的差異,從世間法的角度而言,自然也就會有好壞、對錯、強弱、是否有水平等等的分別。
實際上,
一個人的心里有什么樣的種子,遇到人或者事情的時候必然就會有相應的反應,種子是因,呈現是果,沒有本質上的對錯分別,只有一個人是否真的自由、能不能真正對自己做主的差異。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并不取決于“擁有什么、想買啥買啥、想去哪兒去哪兒”,也并不在于“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或者“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而是在于睜開眼睛的所有時刻,對于自己的反應和選擇能不能真正做主。
要想訓練自己的心力,理論上并不復雜,我們只需要把心里存在的重重能障散掉即可,把一層層的眼鏡摘掉,自然就能看到真相。
否則,只要一個人的心里還有種子,一旦對應上外境就會生發,心里會浮現出不同程度的各種感受或者情緒,并且又會在生發的過程中染進去新的種子。
原來的種子在生發過程中如果沒有連根去掉的話,染進來的往往會是強度更大的、相似的種子。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會覺得一個人的心里模式是相對穩定的和固化的,并且越穩定越難以超越。
跟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是一種模式和一種結果,換了另外一個差別挺大的人,只要以同樣的關系相處時,還是會呈現出基本一致的模式和結果。所謂的“心理模式”實際上是一個人的心里“同樣的種子沒有去掉反而被強化”后的自然結果。
然而,要想做到卻并不容易。一個人的特點所形成的本能傾向和反應,就像是越運行越順暢的高速公路,慣性越強越難以覺察,尤其是這樣的特點和反應所帶來的工作或者事情的結果比較好的時候,就更加難以超越。
與此同時,當一個人的注意力總在外面,一直活在“追求外在獲取和標準”的狀態中,對于自己身心越來越不敏感,甚至習慣了用外在標準去強制自己做到或者壓抑內在感受,久而久之,要想意識到自己的本能并且超越,自然就變得越發困難。
一個沒有“我”的人,超越“我”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離開了“認識和超越自己”的前提,任何外在的學習和努力,本質上都是鏡中花、水中月,是當下“我”的執著和游戲而已,距離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只會越發遙遠。
02
“怎么才能從自己當下的狀態開始逐漸做到呢?”
從操作上講,大致分為幾步:
第一,面對,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引發內心的波動,都要積極面對,當做學習和練心的機會。
第二,針對中丹田升起的能量去做散掉的功夫。
第三,如果不能一下子散掉,在持續做功夫的同時,與不舒服共處,不做抵抗地受著,交給時間。
第四,感受更內在的力量升起,盤繞在心里的那重能量散掉之后,會有內在的平靜而清爽感,便是超越的感覺。
無論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心里波動引發的不舒服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都不重要,從源頭上講,無非都是種子信息而已。
越靠近源頭差異越不明顯,等到外化和顯化出來之后,才有了各種感受上的分別。比如,從分析的角度,我們可以將一個人的反應歸結為自尊心強、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否定、渴望認可等等。
實際上,從練心的功夫角度,不必刻意區分或者分析究竟是什么感受,只要意識到心里有波動的時候,就按照以上步驟去操作即可。
當然,既然是功夫而不僅僅是道理,就需要天長時久、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一點一點上身,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力。
而要想做到,卻并不容易。單單是第一步的“面對”,就已經成為許多人無法跨越的障礙。
所以,我們先來簡單說說“什么才是真正的面對?”,或者說“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對?”
第一,認知強化。
世界是心靈的化現,工作生活中遇到任何觸動自己的境遇,都是認識自己和借事煉心的機會。就像一瓶水,瓶子不動的時候,看不到水里面的雜質,借助外力搖晃一下,才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從而去做清理的工作。
哪怕過程中會經歷不舒服感,也要始終帶著正念積極面對。或者只要感覺到自己有所低落或者負面念頭升起的時候,就反復強化這樣的認知,強化正念的力量。
第二,
所謂面對,指的是面對自己,而不是他人。
比如,當一個人跟他人產生矛盾或者沖突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把“懟回去”、“干一架”或者“爭口氣”當成是面對,“隱忍”、“憋著”或者“壓抑”則是逃避。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講,當情緒能量升起的時候,“發出去”往往比“壓在心里”會更好。當然,所謂的“發出去”如果是情緒的宣泄和對外的執著和纏繞的話,“發出去”的過程同步會染進來新的種子,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所謂“面對自己”主要是指,當事情發生的時候,自己的心已經被觸動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心里升起的能量上,關注自己心里的感受和變化,既不去壓抑也不自我否定,直面和接受自己真實的狀態,從而去做“認識自己的心”和“練心”的功夫,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引發不舒服的事情和外人身上。
所以,面對自己并不是逃避外面,而是要在“因”上解決問題。一旦借著機會去掉了心里的一種能障,就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后類似問題再次出現的時候,通常就能夠輕松自如地應對。
第三,如果能夠做到“面對自己”,通常直接伴隨的結果就是自己的身心能夠軟下來、弱下來和松下來,而不是“身心緊繃著試圖對抗不舒服感的狀態”或者“纏繞在不舒服感里筋疲力盡的無力狀態”。
與此同時,
所謂“軟下來和弱下來”實際上是“接受自己當下不舒服感”的一種坦然。因為坦然,才能夠讓自己(尤其是散亂的思緒和心念)處于真實的當下,也才能夠從當下一步一步重新站立起來,從生發的情緒能量的下面升起新的力量。
并不是通過向別人示弱的方式來尋求同情、博取關注和淺層的心里安慰,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拒絕接受現實。
處于這種情況的人,多半注意力還在引發自己不舒服感的事情和境遇上,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卻拒絕接受和選擇回避,相當于“用示弱的方式”告訴別人:“不是我不夠優秀,只是因為我病了,或者我現在狀態不好,或者我小時候受過傷害……”。本質上都還是在向外求,還沒有真正做好面對自己的準備。
只要一個人的內在回避真實的自己、不接受現實,內在挺立不起來,再多所謂的努力或是治療,狀態也很難好轉,甚至可能會持續惡化。
第四,“轉移注意力”算是面對還是逃避?
剛開始對于“情緒處理”和“借事煉心”操作經驗不足的時候,一旦有事情發生、心里發生波動的時候,我們正常的反應方式一定是“向外求”的,順著事情和他人一路向外,各種分析、應對或者纏繞著陷進事情和人情里去了。
因此,當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時候,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切斷原有的本能反應鏈路,是個有效的方法。比如,發現自己又陷入過往的反應方式而在各種糾結和分析時,通過大喊幾聲之類的方式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思緒能夠從糾結中抽離。
然而,
切斷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面對自己的不舒服感,能夠去做散掉的功夫,之后自然還是要去解決遇到的外部問題,而不是對外在問題和境遇的徹底忽略與轉移,后者的做法則是逃避。
第五,真正的面對是一種直面的穿越。
直面自己當下的狀態和不舒服感,接受自己不夠完善的現狀,從而讓自己松下來、弱下來和軟下來。
實際上,這樣的直面和接受帶著一股更為內在的無畏和坦蕩,是一種敢于放下自我的勇敢,一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勇氣。
比起“誓死都要維護的自我”,面對自己才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認識自己是學習的基礎,從內而外的成長是最高效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