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觀:從三位一體看《內經》
日期:2022-03-14 16:20 源自:心緣心紀元 作者:楊博喻
以下文章來源于心緣心紀元 ,作者楊博喻
小編按:
本文是根據楊博喻老師2020年12月,在國學傳承二期第五次大課上的分享內容,整理出來的第二篇。
第一篇:
用心腦結合的方式學經典
1 生命觀的三大經典問題
一談到生命觀,就繞不開三大經典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到哪里去?
這是一個關于生死的哲學問題。對這個所謂的哲學問題,西方文化要么無解,繼續追問,要么歸于上帝,歸于宗教的教主。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不是這樣認識的。我們的祖先一直在對這個終極問題,通過各種途徑、種種實踐,尋找解決方案。修道要成仙,做到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學佛要超越時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是了不起啊!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西方哲學的差別是什么呢?
就是超越了道理上的思辨,是真修實干。
關于西方文化中的這個終極追問,明確告訴大家,在東方文化里面早就解決了,我們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早把答案告訴了我們。
佛法流傳到中國以后,歷代的高僧大德傳承的大乘佛法,也早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是科學時代,也有像楊海鷹老師這樣的大科學家出來解決了。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對生命實相證知的問題。
三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個問題:
這個“我”到底是個什么存在形式?
肉體是我嗎?
人有靈魂嗎?
如果有,靈魂又是從哪里來的?
目前所有的宗教和方法,只有佛法是從根根上來討論這個問題的。
佛法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多么偉大,他老人家發現了生命的真諦和實相,然后通過佛、法、僧三寶來傳遞佛法的要義,用禪宗的表達就是:
要明心見性,悟得本心,
見自本性,識得本來面目。
因為今天是圍繞著《內經》來學習,所以今天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了。
2 《內經》的生命觀
《內經》的核心表達就是講:
人的生命怎么來的;
生命的成長過程;
生命的運行規律;
生命出問題的原因與解決辦法等。
另外還講了:
宇宙對個體生命的影響;
個體生命如何與宇宙和諧、相通相合相融等。
《如何安心如何空》書中提出了科學的生命觀及修行方法,認為
一個完整的人體包括了主體、能體和肉體,其中對形而上主體的認識及超越是該書的核心與重點,對形而下的能體和肉體的認識與轉化是日常修身的重點。
(點擊閱讀,了解:
人體的構成與健康)
《內經》的生命觀認為:
人體分為神與形兩部分。
關于神的認識在靈樞的《本神論》中有討論,
篇幅不多,神與主體對應。
《內經》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討論形,
形就對應到形而下的能體與肉體。
形又對應無形與有形兩部分:
有形的部分就是大家熟悉的皮肉筋骨、五臟六腑等;
無形的部分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和三焦等。
3 為什么選王冰先生注本
我從唐王冰注本中抽了《原序》、《上古天真論》和《四氣調神大論》幾篇,看今天的時間能夠分享到什么程度。
分享中如果涉及到我的一家之言時,大家姑且聽之,對有異議或者不認同的地方,歡迎拍磚,一起討論,我虛心接受批評,向大家學習。
我選的版本是學苑出版社的醫道傳承叢書《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注”是什么意思呢?重是重新整理篇章次序的意思,廣是擴大增加的意思,補是補充的意思,注就是說明解釋的意思。
這本書里的“注”,
可以理解為王冰先生個人的深度學習心得筆記,
和我們現在學習一樣,然后注解也是他的一家之言,
是否真對,不好說。
除了王冰先生的注以外,注釋里還有新校正的部分,這個就是現在的人做的注釋,也是用來做參考的。
我們學習的抓手就是:
原文+王冰先生注+個人理解+體證
選王冰先生注本,是因為這是現存最早的《內經》版本。還有就是,只要學習就難免有不同的意見,向古人質疑比與現代人打架要好得多。所以我們不討論現在世面流行的名人解讀,大家通過深度學習以后自己去辨別。
關于《素問》書名的來龍去脈,大家可以看新校正里的說明,我重點還是要說一下先天五太。
4 先天五太
我們這個宇宙未出之前,就叫先天。
先天最根本的叫無極,
從無極到太極,有五個階段,
就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到了太極,就是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也就是《道德經》里說的道,然后太極生兩儀(陰陽),以陰陽為界就是后天宇宙了。然后陰陽生四象(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四象生八卦,后面我們會講一點八卦的入門知識。
我們現在所有的認識,都是在陰陽以下的后天狀態,宇宙的先天到底是什么樣子,不知道,所以就不討論,因為討論的一定是錯的。大家記住名相,知道還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先天五太就可以了。
5 關于王冰先生的師父
本書有三篇序,其他兩篇序大家自學就可以了,我們只針對王冰先生的原序,挑選重點來分享。
王冰先生是唐代醫學家,號啟玄子,百度上介紹他生在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貞元二十年(805),如果百度是對的,那他活了95歲。
他年輕時就喜歡養生之術,52歲時當上了太仆令,管皇帝的御馬和馬政,所以世人稱他王太仆。他在當太仆令之前的12年,就是從40歲到52歲,將《素問》24卷共81篇注完,所以我們讀他的注要誠心,這是他十二年的心血啊!
關于他的師父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他跟唐代名醫孟詵[shēn]學習,但這個是有問題的,因為在他3歲的時候,孟詵已經去世了。
孟詵是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食療學家,精通醫術和煉丹之術,是醫圣孫思邈的真傳高徒。他的《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后世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王冰二十歲的時候,聽說一個叫玄珠的奇人有《素問》秘本。這個奇人在道觀內隱居修行,身懷絕技。王冰便去拜師。玄珠先生早年云游四海行醫,晚年開始隱居研修、撰寫醫書。
他要求王冰做到:
“大醫習業第一”;
“大醫精誠第二”;
必須熟悉:
《內經》;
《難經》;
《甲乙經》;
《本草》;
《經方》等;
以及陰陽五行、易數等。
這說明嚴師明師才能出高徒,同時也說明了王冰先生涉獵甚廣。
(未完待續)
楊博喻,吉林集安人。
2004年起投身公益慈善事業,2009年發起長江科技扶貧基金會并擔任理事長至今。
期間參與創建北京同有三和中醫藥發展基金會并任第一任秘書長,與中醫結緣。
現擔任北京市科協常委、人民大學心理系碩士生社會導師、北京張其成中醫藥基金會理事、北京新聯會理事等社會職務。
2008年因身患重病開始關注身心健康,2010年結緣科學家楊海鷹老師。2011年4月開始至今,按照楊海鷹老師的著作《如何安心如何如何空》一書中的原理與方法堅持操作,十年來,不僅宿疾基本痊愈,收獲了身體健康,同時對人體生命實相的體證收獲遠超預期。
楊海鷹老師是生命實相科學的創立者,博喻自認是受益者,因而自稱“生命實相科學踐行者”,就是以自己為修證對象,在自己的身上次第驗證生命實相科學體系,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
博喻志在先完成海鷹老師提出來的“自主健康,圓滿養生”的目標,然后分享給更多的有緣人。
2020年2月起,開始以用心學習、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帶領學友進行《黃帝內經》的學習分享,自此對《內經》的體證逐漸深入開闊。在學友的建議下,于2020年8月6號立秋,開啟了第一期《黃帝內經學與用》經絡體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