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
日期:2022-03-14 16:19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職場高效學習,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01
是什么?
“活在當下”這幾個字對于許多人而言,要么是個看似“淺顯易懂”的道理,要么就像是個背景板一樣,雖然跟自己的身心并沒有關系,卻是隨時可以嫻熟地拿來勸慰他人或者自己的一碗雞湯。
也正是因為如此,
許多人以為的明白,多半停留在“想要活在當下”或者“認為應該活在當下”或者“把沒有勇氣面對或是沒有動力改變當成了活在當下”,卻始終并沒有能力真正做到“活在當下”。
究竟怎樣才是“活在當下”?
關鍵是心和身都在當下,意識和注意力在當下,跟身體在一起,并且延展開來,跟外部環境、工作生活中一切需要應對的外在融為一體。
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專注在事情上,閑暇的時候,也能夠跟時間在一起,沒有松緊,沒有起伏。就像山間的溪水,無論高山峽谷還是淺灘溝壑,一直自然地、順勢地、源源不斷地流淌著。并且,當下是秒秒變化的,因為生命是鮮活的。
概括地講,就是
主客一體的(身心一體、與外部環境一體)、流動的、鮮活的、自然的、生命力源源不斷的狀態。
02
不是什么?
昏沉或是散亂狀態的人,很難做到活在當下。
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昏沉或是散亂是大多數人的常態,要么意識昏沉,要么清醒的時候就常常處于“散亂”。所謂散亂指的是心念不能夠系止于一處,念頭和妄想紛飛,滿腦子都是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不能夠制心一處,這種屬于所謂的粗散亂。
與此同時,如果心念不太散亂,似乎已經系住一緣,但仍有些比較細微的妄念,好像游絲灰塵一樣的往來,全然沒有什么干擾,但是仍然是一種微細的纏綿,“多少游絲羈不住,卷簾人在畫圖中”的味道,南老先生將這種境界稱之為“掉舉”。
無論是散亂還是掉舉的狀態,雖然紛飛的念頭存在強度的差異,都無法做到全然地專注在和融入在客體和當下。一方面,本來就很難做到心念系于一處,另一方面,即便偶爾能夠專注,因為抗干擾能力比較弱,也很難維持。
久而久之,一個人念頭紛飛的強度似乎也在變大,相對應的,心力和定力似乎變得更弱,注意力容易浮在外面,精神的重心起得比較高,很容易被外力和環境所牽引。隨便一件很小的事情,或者僅僅只是一個小概率可能卻尚未的發生,都有可能讓一個人陷入焦慮和糾結之中,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混亂里。
心氣不夠或是無力、心神彌散的狀態,不是活在當下。與念頭紛飛和散亂相反,一個人看似很定,什么事情都很難被觸動,心緒平穩,不起波瀾,實際上很可能處于另外一種極端的狀態。
“很難被觸動”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很有定力,而是因為習慣了堅強而對自己內心的覺察力弱化,需要顆粒度很大的刺激才有可能感覺到波動。
與此同時,“心緒平穩”很可能只是因為心氣不夠,生機在漸漸地消散,生命的動力在慢慢消退。睜開眼睛的時間里,什么事情似乎都提不起力氣去做,總是懶懶的、注意力散散的、無力的、呆呆頓頓的狀態,久而久之,甚至連反應都變得遲緩。
如果說一個人的生命既包括肉體的物質生命,也包括心神主導的精神生命。肉體隨著時間推移而日漸衰敗是客觀規律,而精神生命則可以持續升華,并且還有可能接通宇宙智慧而源源不斷地獲取高維的能量,通過身心互動來凈化肉體的生命和延緩肉體的衰敗。反過來,心神的彌散也將加速一個人的衰老和走向生命的盡頭。
待在一種所謂養尊處優的看似舒服的狀態里,貌似活在了“我”選擇的當下,不見得是生命本然的當下。“我選擇的當下”意味著有意無意地回避更大的挑戰和追求成長可能面對的苦痛,沒有一種順著生活的境遇而持續尋找生命源頭的動力,滿足于身心舒服或者沒有很大不舒服感的“歲月靜好”里,只要能夠維持就可以。
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會不經意間拒絕自己承受范圍以外的經歷,而在自己熟悉的范圍之內,選擇容忍細微的不舒服感,并慢慢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鈍感。
這種所謂的“歲月靜好”看起來往往帶著一種呆滯的平靜感,因為滋味單調而透著一種乏味的平庸。就像是一潭死水,哪怕看起來是干凈的,卻也是混沌的清澈,死板而不鮮活。當然更談不上通透的生命力和奔涌向前的力量感。
活在當下不是心念無法安定和集中的躁動或焦慮,也不是注意力被動地被外部事物或是自己的本能所支配而對自己的身心沒有覺察、身心時常分離而不自知的狀態,哪怕是享受成就感的高光時刻。
活在當下不是明明做不到而逃避的借口,不是沒有勇氣面對或是做出改變而得過且過的偽裝。活在當下也不是刻意追求平靜或是缺乏擔當的平庸而呆板的“歲月靜好”。
活在當下的“定”是一種活潑潑的從容,一種生機蓬勃的放松,是源頭活水順勢流淌的自然。
03
如何做到?
“活在當下”明明就是大白話,卻極難做到。是需要長時間訓練才有可能擁有的能力與功夫。我們只能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夠得著的地方開始,通過持續的訓練來慢慢提高“活在當下”的能力,一點點接近真正活在當下的狀態。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隨時想起來的時候,嘗試著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心神慢慢地融入在當下,跟身體在一起,跟所做的動作和事情合在一起。
比如,刷牙的時候,不是手在刷牙,注意力卻在大腦上、思緒紛飛,而是要同時把注意力收回,跟所有的動作在一起。每一個動作,心神都在里面,感受手、口腔和牙齒的感覺。再比如,吃飯的時候,每一口飯,每一次咀嚼,注意力都在,食物的味道、口腔的感覺,都是知道的。
通常而言,把動作放緩下來,注意力更容易融入其中,體會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情的感覺。剛開始的時候,如果習慣性地動作很快,注意力跑到了其他地方,也是正常,畢竟需要個訓練的過程。只要意識到的時候,放慢動作,把注意力收回來就可以。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全神貫注,然后再延展到兩件事情、三件事情......。然后無論任何事情,無論任何情境,都能夠全神貫注、身心合一、主客一體,睜開眼睛的所有時間,漸漸連成一片,就是在持續訓練“活在當下”的能力。
生動而鮮活地活著,秒秒在當下,不為上一秒牽掛,不為下一秒擔憂。
這一秒的當下是對上一秒的放下,時間一直在流淌,卻沒有任何的停頓和拖泥帶水,每一秒都清晰而明確,連著源頭活水,流水不腐,便是活在當下。
認識自己是學習的基礎,由內而外的成長是最高效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