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区av/天天射夜夜操/久久福利国产/蝌蚪自拍网 - 97麻豆视频

學習、真相與旁觀

日期:2022-03-14 16:19 源自:溪畔薔薇 作者:李書玲


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接受,人的一生似乎都離不開“學習”兩個字,這是個普遍而基本的事實。成年之前,我們的主要時間都在學習,工作或者進入社會之后,邊學習邊應用學到的內容。唯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創造價值,跟上時代的要求,獲得想要的生活。這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

事實上,學習這件事情甚至跟上不上學都沒有必然的關系。人生在世,總要認識世界,進而找到基本的生存方式,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創建美好的社會關系,進而追求精神的升華與解脫。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和職業狀態,人只要活著,就難免要經歷事、經歷人和關系,這便需要學習。更進一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總要學著怎么做個奮斗有為的青年、寬厚沉穩的中年、優雅從容的老年,才有可能度過相對安穩的一生。
當我們在經歷事和人際關系的時候,不學習便是依靠本能去應對。然而,環境在變化,人的年齡在增加,哪怕具體的對象和事件變了,“在人群中生存”這個事情卻無法避免。完全不學習的人生是無法想象的,因為避免不幸和不舒服也是人的本能,大多數人通常不會在反復經歷不如意之后依然毫無改變,從這個角度講,學習也是人的一項本能。

問題是,大家都在學習,學習的質量卻存在巨大差異。如果我們把人生的一切境遇都看作是讓人學習的機會的話,有的人的人生會經由這些機會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能承擔,內心越來越從容而強大,越來越有智慧。而另外一種人生則會反復陷入某一種境遇里無法自發,甚至形成一種固有的模式,哪怕是環境和具體對象變了,依然是同一模式的簡單重復。學習這個事情,自然是沒有什么本質的進展。
生而為人的所有經歷,尤其是那些讓我們感到挑戰、壓力和不舒服的事情,就像是一座座山峰,把有的人送上了越來越高的山頂,活得清澈而高遠。而有的人卻停留在半山腰,或者某座小山的山頂,或者碌碌為為、郁郁不得志,或者故步自封、洋洋得意、看不到更高更遠處的風景。
 
學習質量的差異當然跟學習能力有關,因此,學習學習的能力遠比學習知識技能更為重要。對于管理咨詢師而言,這顯然是決定職業水平的核心能力。就提高學習能力而言,明確學習目的是關鍵。也就是要問,我們究竟應該在經歷中獲取怎樣的進步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

答案是,尋找真相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如果我們的經歷和學習僅僅只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或者追求知識落差,即使短期內看似目的達到了,一旦問題變了樣子,或者變得稍微復雜一點,又或者讓我們擁有知識落差的對象變了,或者對方成長了,所謂的優勢便會失去。更為關鍵的是,基于這一目的的學習很容易讓人把答案建立在固定的經驗和封閉的結論之上,尤其是當這些經驗和結論的應用碰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后,會進一步強化我們的認知封閉,甚至會下意識地忽略掉與此相矛盾的信息,本能地捍衛和固守自己的認知。比如,作為咨詢師,當我們對問題的判斷和處理并沒有真正幫助到企業、甚至引發了更大的矛盾時,由于影響企業變化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覺察力和反思能力,一開始就在心底里堅信自己是對的,那么就很容易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進行外部歸因。

與此同時,追求知識落差很容易在一個人的思維當中產生“焦點放大效應”,用自己的長項放大對方的缺陷。比如,面對一個具體企業的管理者,管理咨詢師容易因為對方管理思維或者系統思維的不夠而判斷對方能力不行,甚至在面對這些管理者的時候心態上居高臨下。事實上,人家在別的方面的能力遠遠高于我們,而那些能力對于事情的成功更為重要,更何況,知道不一定能做到,貌似不知道也不一定做不到,有的人會做,只是不善于總結而已。
如果不能在變化的情境中尋找不變的原理,在越發復雜化的情境中找到一以貫之的本質規律,所謂知識落差不僅不能讓我們找到事物運轉的真相,反而會成為我們走向究竟的障礙。由于知識落差所產生的心理優越感會造成一個人的認知封閉、并且自己很難以察覺,因為驕傲的人是不知道自己驕傲的。

雖然尋求真相的學習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以此為人生的學習目的,而不是僅僅只是滿足當下的、工作上的要求,往往學習的效率反而更高。以始為終,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把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也順便解決,不僅有助于避免自己的故步自封,對自己建立更深的覺察,同時,事情處理起來也會更加游刃有余,生命的過程也因為成長所帶來的終極成就感而變得有趣許多,越來越從容。


 
那么,在抵達真相之前,在自己的覺察力尚未足夠之前,如何才能秉持著“尋找真相”的原則來學習、而不是習慣性地沉浸于知識落差的優越感里?

首先,我們必須在認識上保持對真相的敬畏,對他人的敬畏。世界是簡單的,世界也是復雜的。正如馮友蘭先生講:“在達到哲學的單純之前,需先穿過復雜的哲學思辨的叢林。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后才能歸于潛默。”這個世界上真正有大師智慧的人一定是少數,擁有大圓滿根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都只能是停留在熱鬧的思辨叢林里相互爭論或是分別歸類罷了。我們所秉持的觀點,無論自己有多么得意,無論獲得了多少掌聲和粉絲,很可能也只是叢林里一個雜音而已。沈從文先生因為體會到“知道越多,越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所以上臺講課的時候永遠都是戰戰兢兢,心存敬畏,生怕對他人產生誤導。

其次,因為敬畏而始終保持自己認知上的開放,對于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視角、不同側面的觀點保持開放,對自己建立的邏輯和因果關聯保持其他可能性的開放。每一次經歷,不僅僅只是本能地調用過往的認知和經驗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觀察新的事情與過往經歷相比的差異,從而不斷補充和修訂自己的認識。每一次對經驗的總結,不僅僅是結果的記錄,更重要的是對引發結果的條件的構成、以及這些條件之間關系的研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認知開放才有可能不斷被放大,持續放大認知才有可能接近真相。

第三,“標準化與復制”的適度追求。通常而言,無論是從生意的角度,還是從追求效率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愿意把對一個事物的認知、一件事情的處理、一個產品的制造、一個服務的流程等進行標準化。因為只有標準化才容易復制和批量生產,從而降低成本,產生效率。與此同時,標準化容易帶來刻板、僵化,容易讓人喪失思考和學習能力。學習這件事情,既然是不斷放大一個人的認知和接近真相的過程,而管理咨詢師又是以學習能力為核心能力的情況下,就更需要對標準化的追求保持適度和警惕。無論是個體生命還是組織生命體,它們的存在與發展一定是鮮活的、靈動的,是超越任何模式上的標準化的。因此,雖然出于效率的考慮,出于降低學習成本的考慮,需要適度的標準化,但在追求標準化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方法的積累而不是結論的復制;研究方法的流程化而不是方法本身的固定化;方法論、案例庫的建立與借鑒而不是一種方法或經驗的簡單復制。

最后,參與而不僅僅是旁觀。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謂“當局者迷”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當局者往往容易因為自身利益和心靈對于情境的陷入而變得主觀,有失偏頗。其二,當局者作為情境中的一個角色,如果不能跳出畫面看畫的話,本身對于事情的認知也容易片面化,看不到全局。與此同時,所謂“旁觀者清”也同樣存在致命的風險和問題。首先,旁觀者是否有足夠的理性保持客觀?是否有足夠的系統思維能力、看到全局而不是一葉障目?是否有經得起考驗的價值觀而始終保持中立?這些都是前提。其次,如果只是旁觀而從未融入當事人的工作的話,所謂“不融入的超越”往往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還不要緊,關鍵是無法真正體會當事人內心的矛盾和糾結。沒有深度的理解,就無法真正給與當事人客觀而又觸動內心的建議,無法幫助當事人跳出困境或者建立面對困境的勇氣。另一方面,所謂“融入又無法超越”,要么是“人一旦有所求,行為就容易變形”,因為自身利益追求而深陷其中,失去中立,甚至喪失職業操守。要么是心力不夠,承擔不起,拿的起放不下,非但幫助不了別人,還因為思慮過重而消耗了自己。

最后,即便是“融入又能超越”的情況下,如果所謂融入的程度不夠,始終不是當事人或者沒有當事人的心態的話,就只能基于旁觀而獲取信息、形成結論。事實上,要想了解真相,就不能只是基于別人的實踐而構建自己的認知,哪怕你有超強的總結能力和洞察力,這種認知也會因為主客體的分離而存在天生的缺陷。別人的實踐也往往很難打破自己的認知,因為自圓其說是人們最擅長的本能。實修才有可能證悟,覺察力提升才有可能超越本能,用自己的實踐不斷接近普遍的真理,是唯一的道路,沒有捷徑。

因此,深度融入的同時又有旁觀者的視角才是根本。就如同學習游泳,最好的方式是跳進水里親自去試一試,而不僅僅只是站在岸上觀察各種人的泳姿,總結方法和感受。跳進水里的同時,一邊去實踐,一邊不忘總結自己和他人的經驗與規律,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以尋找真相作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將實踐和旁觀融為一體,從心態到行為,逐漸打破之間的界限,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最有效率。
 
上一篇:匠心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