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区av/天天射夜夜操/久久福利国产/蝌蚪自拍网 - 97麻豆视频

淺談“知行合一”

日期:2022-03-14 16:19 源自:溪畔薔薇 作者:在狀態的飛


以下文章來源于溪畔薔薇 ,作者在狀態的飛


 
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總是少數,并且知行合一也存在層次的差異。只有把學習和成長作為終生努力的人,把責任擔當和所有的磨難挑戰都當作學習機會的人,把工作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的人,才有可能。
 
最近因為集中閱讀和工作上的一些思考,會時不時地又想起這四個字“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知道什么是“知行不合一”。這其中包含常見的幾種情況和幾重意思。

01 / 知道不等于做到
知道的層次存在差異,即便當下的知道并不究竟,也不一定就能夠做到。越是復雜的事物,影響其發展變化的因素越是豐富的、動態的、多層次的,因素之間的關系也往往是多元的、非線性的。一個層面的偶然可能是更大層面的必然。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基于自己的認知范圍去做出判斷、想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判斷、結論和解決方案當然就不一定是對的。更何況讀書多和邏輯訓練多的人,本身就很容易邏輯自洽,陷入文字游戲和模型規整的自嗨當中,距離真相本就遙遠,更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做到”。

02 / 做到并不等于知道
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恒久不變的,做到并不等于一直能做到,做不到也并不等于一直做不到。無論是做到還是做不到,關鍵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道其中的究竟原因。
否則,不明所以就容易簡單歸因或者胡亂歸因,做得好就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做不好就歸因于外部因素,尤其是把時代的機遇和集體的努力完全歸功于個人實力,滋生傲慢,喪失敬畏心和覺察力,那就貽害匪淺了。

03 / 知道卻并不一定有能力做到
稍微復雜一點的事情,要想做到,都非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總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組織的力量、甚至是對手的力量。
要想“做到”不是理論正確和邏輯合理就可以,更多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對分寸感的把握、妥協的藝術,在對錯糾纏中曲折前進、在創新和冒險中把握平衡、在處理問題和面對人際關系時的抗壓能力和極致的反彈力,是對一個人心力的磨礪。研究談判的人跟談判高手之間,向來就不容易合二為一。
與此同時,是不是沒有能力做到的人,所謂的知道就一定是不對的?倒也未必。任何事物都有其運轉的客觀規律,基于客觀規律的判斷或者是一些趨勢和前瞻性的把握、方向的研判,并非一定是行內人士,非得是有實操經驗的人才行,尤其是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跳出過往經驗的束縛和認知障礙,才可能更精準地覺察現在和預見未來。

04 / 做到并不一定有能力知道
在現實的情境中,要想“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并不容易做到。
一方面,思維訓練容易讓人陷入邏輯游戲;另一方面,沒有經過思維訓練的人,卻容易陷入經驗主義,出現嚴重的路徑依賴,一條道走到黑。分析問題時很容易陷入邏輯混亂,比如把問題描述當做原因分析、在某一個分析的層次上因果循環、簡單粗暴的單線歸因等。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不經過提煉總結和研究的經驗,容易是散亂的和固化的。更重要的是,會讓一個人的成長局限在某個層次里,很難再升級。然而,能夠把經驗上升到原理和規律,往往需要一個人足夠的悟性,否則便是瓶頸。

05 / “知行不合一”可能是方向上的,也可能是程度上的
所謂“說一套,做一套”指的是方向上的不一致,俗話說道貌岸然,不同程度的偽君子,都是很容易讓人反感。但其實,“知行不合一”大多時候都不是方向上的,而是程度上的。也就是說,知和行,一個方面的能力遠遠強于另一方面。兩者所需要的能力素質和天賦之間存在差異,同時還會受到一個人的偏好以及注意力和精力分配的影響。
有次我問老師:“為什么我對自己的心里很敏感,在工作中對他人也很敏感,怎么就對自己的身體不那么敏感呢?”老師答:“因為你壓根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頓時恍然。
再比如,一些有強烈專業偏好的管理咨詢師,不知不覺中就容易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客戶身上,能量也都投入到了客戶那里。回到自己的公司,反而就懶得思考、懶得花時間,自己的問題一大堆,完全不像是個懂管理的人。當然,知和行之間,存在相互成就和制衡的關系,如果兩者落差太大,看似強的那一面也會出現瓶頸。

06 / 不知道自己“知行不合一”
世界是個萬花筒,我們不能排除純粹的壞人存在,徹頭徹尾的偽君子的存在。事實上,哪怕是所謂的壞人,也往往有自己的行事邏輯,也有一套自己認為合理化的行為說法。人們都是解決自己“認知失調”的高手,人往往不會去做自己明明認為不對的事情。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對”都不一樣,甚至相去甚遠罷了。
“知行合一”對應到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是復雜的,也是動態的。要想隨時都能知道自己“知行是否合一”,需要很強的覺察力,“做到”還需要強大的心力。有的人壓根就覺察不到,有的人偶爾覺察到了,因為害怕自我否定的痛苦,迅速也就自我調整了。

07 / 知道,但卻做不到,或者很難做到
復雜的事物往往沒有簡單的對錯,往往都是兩難的選擇。即便選了一樣,卻還想要另一樣,明明不應該,心里卻糾結。一個人心里的變化往往不是自己完全能夠掌控的,所謂修行就是要真實地面對自己。
“寧肯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并不完全是指道德意義上的真偽,也不僅僅是面對他人時的“有話直說”,而是指一個人能否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時,內外不一致,心腦對抗,外表裝作沒事、實際上心里的感受卻是客觀的、無法忽略的。一個人不怕跟別人對抗,并不等于敢于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越來越發現,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知行不合一是常態。從某種意義上講,知道和做到所需要的天賦能力本身就存在很大差異,之間存在偏差也是正常。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一定是少數,并且知行合一也存在層次的差異。
只有把學習和成長作為終生努力的人,把責任擔當和所有的磨難挑戰都當作學習機會的人,把工作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的人,才有可能。
就生活的經歷而言,穿越復雜的思辨的叢林,才能知道普遍真理的簡單實相,“人總要說很多話,然后才能歸于潛默”。不經歷復雜,所謂的簡單,不僅沒有力量,不夠豐富,還有可能僅僅只是幼稚,甚至把實相的簡單表達當成雞湯來調侃,或者去做淺薄的解讀與盲信,白白浪費了究竟智慧的啟迪。
與此同時,復雜和豐富就如同一幕幕精彩的人間劇場,容易讓人沉醉不知歸路,英雄戀戰在戰場上,俠客迷戀在江湖里,詩人縱身在才情中,技師沉浸在手感里……。“荊棘叢中插足易,明月光下轉身難。”
即便是你經受了江姐般的考驗,也要超越成為嫦娥的誘惑。執迷后的勇敢和吶喊,看似精彩卻唯有悲壯且短暫;領悟后的平凡,平淡卻滋味豐富而深遠。選擇只在一念之間。
老師說:“只有操作才能改變人的狀態,原理是為了讓我們有信心去操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做了、實踐了,才能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尤其是追求究竟智慧的知道。
只有行,才能知。知,是為了更好地行。知行合一,不僅需要智慧,也需要慈悲。智慧大于慈悲,知道卻很難做到,智慧也不究竟,就應了老子的那句話:“智慧出,有大偽”。慈悲大于智慧,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或者只是爛好人而已。悲智雙運才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