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一致
日期:2022-03-14 16:18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與大腦對于知識、經驗、邏輯等的獲取相比,
心靈學習是內在認知的開啟,而真實是認識自己的基礎。問題就在于“什么是真實?”以及“怎樣才能做到真實?”
電影《無問西東》里梅貽琦校長告訴吳嶺瀾:“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清楚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真實指的是內外一致的、沒有分別的通暢的狀態,由內而外地如實地呈現與面對,并且可以貫穿在睜開眼睛、有了意識后的所有活動里。所以,“內心深處充滿的”才都是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
一個人的內在當下是什么狀態?有哪些本能的偏好和傾向?源于從小到大所有重大經歷(包括父母家庭影響、學校教育、個人閱歷)在心里留下痕跡的影響。
“外”指的是一個人外在呈現出的形象、思維和行為特征,往往受到外在社會中宣揚的、推崇的或者流行的標準以及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標準的影響。一個人的“內”顯然更為根本和持久,認識和調整起來更為困難,周期也會更長。
“外在標準”與自己的“內在狀態”之間的差異越小,“內外一致”就越容易實現。
既然內外一致是真實的關鍵,所謂“假”或者“偽”主要是指內外不一致,而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虛假、偽裝和社會道德意義上的評判。
因為“內”有層級的差異,“內”可以經由實修學習層層深入,所以內外一致也是動態變化的。具體到每一個當下,并沒有本質上的好壞與對錯之分。同時內外又是相對的概念,
在每一個當下,與我們所能達到的“最深層的內”相比,其他的都是“外”,哪怕是讓自己感覺舒服的存在,比如,相對平靜平和的感覺,能力提升獲得了成就感等。
早期階段的“內外不一致”比較容易識別,因為相對劇烈的不一致所帶來的不舒服往往更為顯著,比如憎恨、壓抑等。而比較淺層的“內外不一致”從外在看起來也會更明顯,比如,一個人看起來虛榮愛面子或者強忍著委曲求全等。
越到后面的“內外不一致”就越精微,就像是流淌的河流當中泛起的水花,或者被帶起來的稀疏的泥沙,雖然關注點被短暫牽引,雖然有雜音出現,但流淌還在繼續。
同時,覺察力越靈敏,也越能夠更快地讓河流變得寬闊而清澈。呈現出來的狀態,一定是越來越顯著的舒服和美好,自己感覺越來越從容和沒有煩惱,外人也能感受到一種越來越本底的干凈和力量。
——文章摘選自《心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