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與控制
日期:2022-03-14 16:16 源自:禪吧網 作者:安然主人
友說,娃要過生日了,想給她寫封信,既要能觸動她,又不要給她壓力。于是兩人就這個話題展開了一番討論,結論只有兩個,一個是青春期的孩子知多行少,志愿遠大卻無法落地,如何幫助他們能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是關鍵;另一個是作為家長如何能get到孩子們會被觸動的點,去激發他們的行動。說到興頭上,友便鼓動我,寫下來分享一下,我也覺得我們的這番對話可能會給類似情況下的家長一些參考,于是便把之前的對話復盤一下,然后,不知為何,想起了高中時代自己當作座右銘的兩個成語,一個是無欲則剛,一個是隨遇而安,然后,我的想法一下子轉了向。
無欲則剛,是因為自己的愿望,只要不是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很少會被滿足。所以,只有當一個愿望足夠強烈的時候才會跟父母提出來,即使如此,通常也只有兩個結果,一是被否定,另一個還不如被否定,會被他們當成激勵我的工具,附加一些他們對我要求。我很不喜歡這種狀態,無奈之下,解決的辦法就是消滅自己的愿望,沒有欲望就不會被父母所控制,無欲則剛得有點心酸。沒有了欲望了,也就對減少了對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只好“隨遇而安”了。
想到這,意識到雖然自己不喜歡,但是好像當自己成了人家的家長,卻也認為這是個好辦法。回想一下,自己其實經常會這么做,但在今天之前,并沒意識到這可能是問題。
為什么說是問題呢,因為怕被父母“激勵”,我從高中以后,就很少跟父母說真心話,直到現在。一聊到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他們馬上就會給我提供解決方案,完全無視我們之間的認知差距,不聽就是不尊重他們,搞得我也是壓力山大。
以前,我老覺得父母不夠關注自己,今天這么一想,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我拒絕了他們的關注,因為他們的關注總是表現為某種控制,以及因此產生的壓力。
同時,顯而易見地,父母的關注對孩子是很重要的。怎么解決這其中的矛盾呢?這次認真想了想,首先得明確關系中的邊界,分清作為父母可以做的,和娃要自己負責的。邊界清楚了,關系才會單純、順暢,關注才可能是真正愛的表達 ,而不是壓力或控制。
父母可以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持久關注與支持,剩下的就都是娃自己的事兒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個高中生,期待什么樣與父母的關系?我想應該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肯定是接納,接納孩子們本來的樣子,接納孩子們成長為他們自己的樣子。就像著名的段子,海淀學霸家長與學渣孩子組合,怎么看這娃也不像我們夫妻倆,但是,這不影響我們愛你。
第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孩子想做的事,想走的路,可能都不在父母的設想當中,是不是也可以給予支持?可能還會給父母惹麻煩,越是這種情況,才更需要父母能伸出幫助與支持的援手。但是,只是援手,絕不是替代孩子去完成或是替他們做決定,請參考下條。
第三,在孩子覺得自己能行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自己做主。這點特別重要,父母往往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認為他們完全做得不行,或是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才會去替代、干涉,或施加壓力,或是所謂的激勵,其實很可能都是越界了。
第四,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不要把某種父母認為不成功的實踐當成是錯誤,都視為成長過程。
第五,可以像朋友一樣,平等、互相尊重,不要居高臨下指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如果可以遵守以上這五個原則,給孩子寫封信,父母們會寫些啥?
我想,我還是會提醒孩子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既然有自己的理想,就要從自己能夠做得起來的事情開始,踏踏實實地去做。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因為目標太過遠大而無從起步,因為無從起步陷入某種焦慮的情緒當中。每當這種情形出現,就要認真想想,我當下應該做的是什么,我能做的是什么,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把對未來的愿景化解到當下的每一個行動上。把情緒化為行動的動力,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知行合一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它代表了人生至高的和諧。
知行合一又是一個可以隨時達成的境界,只要我們能把“知”落實到“行”當中。在實踐中不斷地去認識自己的“知”,并在“行”中去印證,可能實踐的結果會令我們調整自己的認識,然后再去實踐中印證修正過的“知”,“知”與“行”的結合,不斷互為反饋,便可達成這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