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和心不和
日期:2022-03-14 16:13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從事管理咨詢工作,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發現,許多認識了多年并且一起創業的高層團隊,成員們彼此之間并沒有達成真正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這種現象在我們周圍的人當中,似乎也是隨處可見的。簡單地講,你可能非常熟悉一個人,卻并不懂他/她。
你可以對他/她的性格、特點和偏好等如數家珍,卻對對方細微的心里變化并不敏感,有時候甚至在面對對方強烈情緒時感覺費解。如果非要問你,為什么他/她會這樣?你的答案是,他/她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因為你確實已經見多不怪了。
明明認識了許多年,因為工作伙伴或者家庭成員的關系,見面相處的時間也很多,為什么會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01
比如家長和孩子之間。很多家長在有了孩子以后都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也知道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言傳身教的關鍵作用,以為自己變得優秀了,孩子就會像自己一樣優秀。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一旦小孩出現叛逆或者在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不如人意時,才發現自己對于孩子的很多行為都很不理解。“為什么這孩子這么不像我?”、“這孩子怎么會這么不聽話?”之類的疑問就會出現,并且想不明白。
其實,這里面大體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家長很忙,雖然給孩子提供了不錯的物質條件,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卻非常有限。要么在忙工作,要么即使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腦子里也總在想別的事情。久而久之,
即便孩子有時候會有“求關注”的舉動,也很容易被家長忽略掉,漸漸開始習慣家長“人在心不在”,心靈的互動越來越少,自然而然也就很難有深度了解。
很可能會出現的結果是,家長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努力,孩子跟家長的感情卻并不深,甚至長大以后還會抱怨家長對自己的忽視和冷漠。
另外一種情況,家長很關注孩子,甚至每天睜開眼后的大部分時間,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但因為帶著某種潛在而強烈的假設,比如害怕孩子有危險、希望孩子討人喜歡、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
孩子在家長的期待中漸漸開始壓抑自己的本性,又會因為家長的強烈關注而時不時地感受到壓迫感,有一天承受不了的時候,就可能會集中爆發。
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很詫異,不知道孩子是怎么了,其實很可能只是因為家長從未看到孩子內心真實的需要而已。
02
所謂“身在心不在”,也經常發生在成年人之間。如果這種“心不在”是帶著刻意的,那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冷暴力了。很多時候,或者在剛開始的時候,一般都是無意之間發生的。
比如,一個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男人在外面工作,女人在家照顧老人孩子。隨著事業的發展,男人變得越來越忙,應酬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經?;丶液芡?,到家以后,因為很累,所以不想說話,或者已經沒有力氣說話。
女人也在家里忙碌了一天,感覺跟男人對話的時候,對方很敷衍,于是表達抗議:“我在你眼里就那么不重要嗎?連句話都懶得說!”
男人的腦子里還殘留著白天工作中未解決問題的壓力,一聽到女人的情緒,忍不住回應:“我真的很累了,你能不能別找麻煩”。
女人:“我怎么找你麻煩了?就你累,我不累嗎?”
男人無奈地嘆口氣,一邊往其他房間里躲:“行行行,你最累,行了吧”。
……
類似的情境重復發生之后,男人更不愿意跟女人溝通,也更怕回家,女人則更加覺得委屈,心里開始不斷積累對男人的怨氣。在男人眼里,女人就像怨婦一樣,完全不理解自己,越來越不可理喻,家庭不僅不能讓自己放松和休息,反而充滿了緊張和沉重感。在女人眼里,男人越來越不在乎自己,對自己越來越敷衍和冷漠。
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的感情明明很好,也彼此了解,為什么后面會變得越來越不懂對方?
生命是個不斷經歷和變化的過程,人心是會變的,這是個客觀事實。隨著一個人經歷的增加,存儲在他/她腦子里和心里的信息會越來越多,從而牽引他/她的注意力的位置和精力的分配會逐漸發生改變,考慮問題和做選擇時的因素也會變得更多,更復雜。
當然,過程中的挑戰和誘惑也會越來越多。如果一個人不能感受到和理解對方的變化,兩個人不僅會慢慢失去共同語言,并且越來越無法理解對方,感覺對方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
03
另外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小心翼翼地試探和迎合對方。一旦碰到對方有遲疑的地方,并沒有或者不敢去弄清楚對方的遲疑究竟是因為什么。假設對方就是那樣的特點,從此以后,在彼此的相處中,保持一定的界限而不去觸碰。
比如,兩個合作多年的工作伙伴,總經理認為董事長比較多疑,一起討論公司的管理干部時,似乎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有了這樣的感覺之后,總經理并沒有去弄清楚董事長的顧慮究竟是因為什么,就假定董事長不會輕易信任任何人。
為了避免董事長起疑心,大事兒小事兒都會問一下。董事長也多次強調,有些事情是總經理的職權范圍,不用征求自己的意見,但總經理還是習慣了“凡事都打個招呼”。兩個人相處過程中始終存在很敏感的、怕對方誤解自己的成分在。
事實上,董事長確實比一般人更多疑一點,原因是之前曾經遭受過背叛的傷害,并不是不懂得信任,不想信任,只是比普通人更加謹慎和更難以信任而已。而且正是因為如此,反而更加渴望信任。但在總經理的概念里,董事長始終是個多疑的人。
而董事長也不明白,為什么總經理面對自己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時間長了就感覺總經理本來就是個謹小慎微的人。明明看起來非常了解對方的兩個人,總有敏感的界限存在,始終不了解對方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靠近,并不是由單純的愿望決定的,也不是空間的距離決定的,而是心靈的靠近、理解與共鳴,并且這種心靈的距離也是動態變化的,是需要持續學習的。
否則,哪怕是親情、友情和愛情之間,也很可能會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帶著對對方強烈的愛而相互傷害。
文章摘選自《心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