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聽”的能力
日期:2022-03-14 16:12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傾聽的本意是為了明白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作為一種吸收能力,關鍵是需要抗干擾,主要是自我的信息假設與解讀以及情緒的影響。與音視頻資料的傾聽相比,臨場傾聽發生干擾的概率更高,尤其是一對一互動時。當一方的注意力集中在另一方身上時,時時的交流互動中,一旦發生干擾往往更難以察覺。
為了提升“聽”的效率或者更好地訓練“聽”的能力,需要關注幾個方面的練習:
第一,保持心態開放,不做假設和選擇地聽。
在傾聽之前,我們有可能已經掌握了對方的一些背景信息,但在聽的時候,要把這些信息暫時都忘掉,只是簡單地去聽。然而,
在實際情境中,通常我們很容易會帶著預設去聽別人的表達,甚至是選擇性的傾聽,去印證自己心中已有的假設。所以越是親近的人之間,傾聽的質量和耐心往往會越差,
親近的人會因為熟悉而更容易讓人建立根深蒂固的預先假設和刻板印象。
第二,用心傾聽,而不僅僅只關注文字和邏輯。
文字作為人們表達意思的一種方便,本身就存在局限,更何況人們在用口語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沒有語病、簡潔清晰、邏輯嚴謹、完整連貫。尤其是當一個人在表達中帶著情緒、糾結、猶豫或是隱晦的意思時,就文字本身,很容易會出現欲言又止、言語不連貫、只言片語、意思含糊之類的情況。
只有用心去傾聽,在聽的當下不執著于文字本身的意思,用心去感受對方的表達,才更有可能識別和分辨文字和聲音背后“本意與情緒、客觀與主觀、觀點與試探、清晰與模糊……”之間的差異,真正聽懂對方的意思。
第三,聽的過程保持平等和尊重,而不是隨意的回應,讓對方有表達的意愿和安全感。
當我們在傾聽的時候,主角是對方而不是我們自己,需要避免“急著顯示自己聽懂了”或者“急著評判或改變對方想法”的舉動。一旦我們在自己的語言、肢體或是眼神中流露出類似不耐煩、輕蔑、否定、質疑、知道別人秘密時的錯愕等信號,都會瞬間影響對方表達的意愿、心態和安全感。
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感同身受的理解,才能獲得更為真誠和深入的信息。這個問題在上下級之間溝通時尤其需要注意,否則上級很難獲取來自下級最真實的信息,很難聽到真話。
第四,聽的時候盡量保持專注。
過程中一旦感覺頭蒙或者心里不舒服的時候,通常要么是沒有聽懂,出現知識概念、語言文字或者邏輯方面的障礙,要么是因為受到對方某句話或者情緒的觸動而自己開始產生情緒或是雜念。如果是前者,最好的方式是及時地詢問對方,“對不起,剛剛我沒聽懂,您能不能再解釋一下?”,如果對方愿意的話,就會嘗試換個表達方式或者通過更為細致的表達讓你聽懂。哪怕對方暫時不愿意再解釋,這樣的及時反饋也有利于提醒對方把握溝通的強度和深度。如果是后者,在意識到的時候,要一邊聽一邊做讓自己放松和管理注意力的工作,比如通過吐氣的方式,把注意力從雜念和情緒上脫開,回到傾聽上面。實在不行,寧肯先緩一緩,也盡量不要勉強去聽,因為一旦注意力偏離,又帶著情緒的話,反而容易帶來負面的效果。
第五,有意識地做練習。
聽完對方表達以后,做簡要概括和確認,“”我再重復一遍,您是不是主要講了這幾個意思……”。這樣的訓練,不僅有助于檢驗自己聽的能力,同時也一并訓練了總結表達能力。
——文章摘選自《心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