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的能力
日期:2022-03-14 16:12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說”的根本是讓對方聽懂自己、從而傳遞影響力。如果是演講的話,語言的運用、詞匯量、舉例說明的例子、內容的邏輯、口音和語速等,都可以在平時持續(xù)積累,可以提前反復練習。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
要想做到“隨時隨地張口就來”并且能夠講得很清楚、對方能夠聽明白,不僅僅跟表達能力的訓練有關,更重要的是,對所說的內容是真的理解,能夠融會貫通。
“說”的能力的訓練也有幾個重要的原則和方法需要注意:
首先,“溝通的語言由被溝通者定義”是“說”的首要原則。
“說”的過程中注意力一定要在聽的人身上,時時關注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表達的語言語速、內容深度等。而不能僅僅只是沉浸在自我表達的愉悅當中,自認為說清楚了,對方卻并不明白。
從這個意義上講,“自己明白一個道理”跟“能夠給別人說明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說,后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更明白”。因為真正的明白應該是內在的明白而不是概念上的知道。一旦心里真正明白,語言表達只是一種方便,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夠靈活變通地表達。如果只能用一種語言或者一種方式去說一個道理,那就只能證明還不夠明白。這一點在培訓師講課的時候體現(xiàn)比較明顯,對于真正自己體悟到的內容,往往能夠做到收放自如,而一旦內容是從別人那里借鑒來的,看似文字和邏輯明白了,講的時候也依然會顯得僵化和拘謹。
其次,基于溝通的目的來把握“說”的內容與方式方法。
人們在聽的時候,記住觀點往往比記住邏輯更容易,邏輯則比觀點更有持久性和穿透力。究竟我們的表達是為了讓別人記住幾個精彩的觀點?還是希望傳遞一個邏輯和框架?還是僅僅讓別人在聽的過程中感覺放松愉快?決定著表達方式和內容組織上的差異。
無論出于什么樣效果的追求,為了讓聽者能夠記住要點并且有更深入的理解,重點內容就需要一定的重復,需要反復回顧。即使提前已經(jīng)做了詳細準備,在表達的過程中也需要隨時根據(jù)聽者的反應而做伸縮或是增減,這個過程正是對表達者水平的真正體現(xiàn)。
再者,“說”也需要用心表達,坦誠是最高效的溝通,所謂“有話直說,有話好好說”。
表達的意思是清晰明確的,表達方式是坦誠的、溫和而平等的。
所謂“用心”其實就是一種“專注而忘我”的狀態(tài)。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過程中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而隨時調整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但整個過程一直是流暢的,沒有因為雜亂念頭的插入而出現(xiàn)停滯。沒有任何類似“顯示我的水平”、“試圖鎮(zhèn)住對方”、“想要迎合對方”之類的痕跡的流露,只是簡單真實地表達我的想法和我所知道的。直接坦誠的溝通并不會影響溝通技巧的發(fā)揮,而是相當于沒有技巧的技巧。由于我們的關注點始終在他人身上,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表達過程中,反而容易用最好的方式、最恰當?shù)恼Z言、甚至是超出自己平日里水平的方式,完成最高效的溝通。
實際上,
當我們用心去表達的時候,那種所謂“無我”的狀態(tài)就類似于連通了更為終極智慧的管道,只要過程中不被我的念頭所打斷,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自己就仿佛處在一股強大的流動里,不經(jīng)意間完成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講課之前嗓子啞了或者感冒了,講的過程中竟然把自己的嗓子講通了,感冒也基本上好了。又或者,一些內容自己并沒有提前準備過,卻在講的過程中脫口而出,不僅影響了別人,同時把自己也講通了,讓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也得到了擴充和深化。
——文章摘選自《心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