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求與外求的誤解
日期:2022-03-14 16:12 源自: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以下文章來源于職場高效學習 ,作者職場高效學習法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兩種情況的人,很可能也是自己不同階段的兩種狀態。一種是典型的外求,一種是典型的內求。
所謂外求和內求的根本區別,是一個人面對外界反應時關注點和重心所在的位置。關注點是注意力在的地方,而重心意味著“一個人存在感的著力點”,重心一旦有閃失,人的心里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衡感,甚至有瞬間崩潰的可能。在沒有訓練和覺察之前,重心跟關注點通常會是重合的。
再進一步細分,外求和內求可以從兩個維度去體現:
# 一、追求的差異
外求的人無論是否有清晰的工作和人生目標,一般都會本能地希望外部獲取,包括財富、地位、權利、名譽、被認可、尊重等。自我認可和存在感主要取決于“與他人的比較”以及達到和超出“外部環境中大眾普遍認為好的標準”。“求而不得、得到了怕失去、優越感如何保持”等是最能觸動這類人敏感神經的問題。因此,
外求的人的關注點,主要放在他們所渴望擁有或者已經擁有的事物上。
內求的人的特點則更關注自我的內在認可,經常問自己的內心“究竟想要什么”,試圖找尋自己能夠接受的生命意義感。因為關注點主要在自己內在的感受上,所以內求的人往往對別人的看法和社會大眾的標準沒有那么在意。
# 二、歸因的差異
外求的人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時,一般傾向于外部歸因,自然而然地就容易怨天尤人,抱怨外部環境、社會和他人。內求的人則試圖在自己的身上找尋原因,但同時容易出現一種被誤導的行為傾向。
所謂“內求”是把外緣看作觸動自己心動的和認識自己的機會,試圖看到自己的心靈反應模式,進而有機會超越一重裹挾自己反應的能量障礙,從而從根源上切斷自己的某一種“無法自控的情緒反應鏈條”,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所謂的“內求”就會變成自我的否定和質疑,“為什么我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人家可以就我不行?”、“我就是不夠優秀”、“我就是不配擁有”之類的念頭反復纏繞和強化,變成了一種“自我的扎心運動”。不僅無法獲得進步,反而加速了對自己精神的消耗。
外求的人因為渴望擁有而不缺動力,卻同時容易陷入焦慮。內求的人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比較敏感,同時容易陷入沉溺。
如果一個人的關注點總在外面,認知和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朝著“適應、迎合、爭取、獲得”之類的方向去發展,對自己的身心越來越不敏感。一旦自己的所求有了差池和波動,因為重心向所執著事物的傾斜會導致自己的情緒大幅起伏和面臨強烈的壓力感。內在敏感的人要么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反應,要么因為太過在意而引發自己的沉溺,自怨自艾,陷入精神無解的糾結和纏繞當中。
如果關注點在外面,對關注點的執著容易帶來一個人不同程度的一葉障目,看不到更大范圍的存在,成長一定會遇到瓶頸。如果關注點在內在,容易跟外面世界產生隔離或者陷入情緒能量的裹挾當中,持續的進步和成長,也會變得艱難。